【计忆辉煌2014】科研创新榜样——王泽业(2013级研究生)
发布日期:
2015年01月27日
浏览次数:
个人简介
2014.7 全国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挑战赛 华北赛区二等奖
2014.10 全国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挑战赛 全国二等奖
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五月天的《倔强》的歌词做了题目,其实就是喜欢这句话,而且能显示我性格的一方面。倔强其实一方面就是坚持,只有坚持才能得到那些你想要的收获。闲言少叙,简单的介绍下我自己情况。
我叫王泽业,研究生二年级在读,师从李凡副教授。到目前为止已经参与发表了EI检索论文一篇,还有一篇正在申请的专利。2013年12月报名参加了“全国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挑战赛”,到6月份初赛成绩出炉,很“侥幸”的过了初赛,拿到了参加全国总决赛的资格。同年10月份,在郑州参加了全国总决赛,最后获得了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其实我是冲着一等奖去的)。我就从科研和竞赛创新方面讲讲我个人之经验,仅供参考。
我目前研究方向是DTN(Delay Tolerant Networks),也就是容迟网络。刚一来到实验室自己连怎么看论文都不知道,多谢李凡老师的教诲,姜立波师兄对我的细心指导和帮助。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对师兄已做实验进行研究,渐渐的对这个方向就不再陌生,同时也能在研究课题上做出自己的一点小小贡献。牛顿有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任何的科研成果,都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吧。涉及怎么能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我就不班门弄斧了。与那些经常来校交流的学者们交流方是正道。与之交流你会感受到,科研也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
简单的介绍完了我的科研方面的课题,下面我来讲下科技竞赛的事情。本科期间,没去接触科技竞赛。曾几何时,想到科技竞赛是一种多么的高大上。在真正的经历过之后,才发现远没想象中的那么难,你所需要的只是勤奋而已。此次参赛任务不仅仅在于自己参加比赛,同时必赢官网还有另一队本科生的队伍,作为学长还有个职责就是在竞赛中对他们多提供些帮助。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嘛。
我参加的是首届全国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这是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管,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联盟主办,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承办,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物联网技术中心(无锡)与ACM中国理事会协办的。它是为了倡导物联网核心技术与创新应用实践的结合,其共分设创意赛、挑战赛和技能赛三个子赛项。我和我的队友田晨飞,赵冬迪报名参加了挑战赛。据大赛官方统计,共有来自全国208所高校的1288支报名参赛队,吸引了全国208所高校师生报名参加,其中“985”工程大学23所,“211”工程大学52所,报名参赛队总数达1288支,直接参与师生人数超过5000人。自2013年11月启动,经过全国7大分赛区的激烈角逐,共有70支参赛队脱颖而出,进入全国总决赛,其中只有28只队伍进入挑战赛决赛。由此可见,这个竞赛的竞争有多么的激烈。我参加的是第一届挑战赛,给大家介绍下我的参加比赛的经历和经验,希望能帮到有用的同学。
我是13年底报的名,挑战赛初赛试题在3月份出来的。在3月份之前,我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来熟悉需要用的语言--nesC,这是一个类C的语言。依我之见,但凡我们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的学生经过大一,大二的C语言编程训练,学习这样一个类C的语言都不是什么难事。当然又不是仅仅学习门语言这么简单,还要用这门语言实现我们所需要的通信功能,这才是难点。我花了大概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将这些东西弄懂,弄透。对节点之间的组网和通信功能能够完好的实现。这一段时间的良好基础知识积累对后面的帮助还是蛮大的,因为毕竟能够用来出题的点,也就那么几个。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提前不把这些学会用好,等到决赛时真正要用到的情况下,你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所需要的功能。
3月份初赛试题发布,比赛代码很快就写出来了,但是测试条件有限,我们的代码迟迟不能测试正确性。后来比赛主办方提供了一个在线测试平台,经过测试发现,在线平台测试的数据显示网络稳定不好。幸好清华大学有个线下的平台。以后我经常带另一本科队的几个同学一起在周末去借用清华大学那里的平台线下测试代码。已经记不得有多少个周末,没有去玩耍,一直待在清华那里测试程序了。依稀记得,直到提交代码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我们还在调试代码,力求将程序优化到最好。一次次的努力最终没有浪费我们的汗水。功夫不负有心人,华北区成绩出来后,我们两个队最终都进入到了决赛阶段。
终于要和其他的高校的队伍比试下高低了。这一次,动力更加充足。决赛试题发布后,大家一起研究题目,探讨解决方案,然后布置任务。团结就是力量,我们大家在一起分享解决方案和idea。但是我们没有分享代码,因为这样是对对手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在决赛试题上,用到了我们之前都没用过的智能小车还有RFID的Tag节点,这些知识之前都未学到过。试题上不仅仅要求能够人控制小车的行进,还要读Tag节点的信息,能够跟电脑通信。困难越大,动力也就越大。在研一期间,养成了一个经常读文献的习惯。相关的接口文档,这时候读起来就得心应手啦。经过研读相关的文档,将智能车进行了完美的组装,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通信。在实验室里进行了简单的测试,表现完美。于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打算在跟决赛场地差不大的篮球上尝试一下。实践出真知,这一测试,果然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控制不方便,不能够及时停下。经常是小车跑出了可通信的范围,结果还撞坏了一个器件。怎么解决呢?忽然之间我想到了跑跑卡丁车里面的操作,手离开按键的时候,车就停下来。符合人性的设计。好,就这么干!迅速的修改操控智能小车代码,将操作性差这问题完美的解决掉了。第二通信半径太短怎么解决呢?这就好办了,多加上几个通信节点,让通信节点跟车组成一个网络就好了。决赛试题都完美解决了,就等着去郑州参加决赛。
成功的路上总是布满荆棘。第一天测试智能车程序,完美!比其他学校的好很多。剩余的时间我都用来测试第一题的通信题。结果不是很好。虽然我们的结果是正确的。但是网络中发包太多,这一项要占很多的分。一下子就跟其他的队伍出现了差距。我和几个本科的同学还是相当给力,利用这仅有的一天开放测试时间对其他队伍进行追赶。在面包加水里渡过了一天。一次次的改代码,一次次的测试结果不理想。不放弃!直到开放测试的最后一刻,我们才将其优化到了最好。第二天的现场比赛结果显示,我们代码跑出的结果分数达到了第一梯队。如果第二道比赛,智能小车读Tag信息,不出大的意外,我们理工的两支队伍都能够获得一等奖。真的没有完美的剧情。必赢官网先上的第一组队伍,控制小车完美的完成了比赛。成绩优异,一队一等奖已经在手。轮到我队上了,我来操控同一辆小车。场地测试阶段没问题。车缓缓开进了场地。1,2,3……10个信息读出来了,没问题。突然,车不动了。经过两次的重启,小车还是完成了比赛。分数出来了,这一题的比赛分数相对较低,最终拿了全国二等奖。
通过参加这一项比赛,最重要的不是拿了什么奖,不是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学会了对待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这远比学到的知识更重要。面对一道道的难题,一个个的从未学过的知识,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将其攻克。这段美好的经历,才是我获得的真正财富。